|
![]() ![]() ![]() ![]()
|
有时候走在马路上,还会觉得一切都不够真实,直到看到马路上的人群,无比蓝的天空和低矮的天际线,才真正地意识到我已经到了英国埃克塞特,开启我半年的访学之旅。从开始申请到拿到国家留基委的录取通知,在学校和我的导师强大的助攻下一切都顺风顺水,但当我们真的着手办理出国手续,才发现难上加难,能顺利到达埃克塞特,已经足够幸运。此番不易,就不在此一一赘述。
因为自己有过英国留学经历,也曾出入希思罗机场多次,下了飞机,熟悉的亲切感便扑面而来,但又想到疫情还未结束,机场戴口罩的工作人员寥寥无几,这种随意的防护措施还是让我心里一紧,不禁有点担心自己接下来的留学生活,并暗自下决心自己一定不能被“同化”,一定要做好防护措施。在被中东裔大胡子海关小哥拉住询问半小时后终于顺利出了关,等候我们的司机师傅便载着我们,趁着朦胧的天色出发,驶往英国西南部德文郡的首府——埃克塞特。
“四十分钟的情谊——小分队汇合”
一路奔波三个半小时后,我们到了住处,此时已经天色大白。经历了一路奔波,稍稍安顿后见到了走路四十分钟来迎接我们的师门A,瞬间倍感亲切,“埃克塞特小分队”也顺利汇合。这一路上我们严格防疫,基本没有卸下口罩,也水米未进,此时距离上一顿飞机餐已经过去了快十个小时,我和同行的师门B已经因体力不支快要晕过去。本来想就近吃一家土耳其菜,结果被告知因为是周日不到12点不开门。此时距离中午12点还差不到半小时,遂放弃另寻别处。最后汉堡和薯条成为了我们来英的第一顿餐食,也结下了我们“四十分钟”的情谊。师门A说他也是第一次在这座小城的市中心见这么多的人。临近饭点,大家都在寻找餐厅,多数餐厅仍旧遵守“规则”不到12点不开门。事实上这会餐厅营业员已经全部就位,许多餐馆门外都有人排着长队等候开门。我也纳闷,就差不到半小时,为什么不可以提前营业。门外有顾客排队,店内服务人员也已到位,在同样的工作时间内,多接几单“生意”难道不好吗?英国人素来保守且过于遵守“规则”,甚至感觉有点“轴”,像在国内待惯了的人是挺难理解这种大周末也非要等到点开门的“规则”。放到国内的周末,正是人流量大增,商家恨不得营业到12点来增加营业额。而这边市中心的超市、餐馆、商店周日下午四点半就提前关门,反而像远离市中心我们房子附近的一个小店营业到很晚。
为此,笔者专门在网上查阅了一下资料。原来在1994年以前,英国的法律是不允许周日营业的,后来经过了无数的思想和政治斗争,才争取到了“6小时营业权”。尽管如此,英国人仍普遍认为这一天是休息日,应该用来修身养性或陪伴家人,周日休息的传统,可以追溯到耶和华的创世纪,耶和华在六天里完成了创世大业,第七天无论如何也得歇歇。神都要休息,人更要休息,于是“这一天不许工作”便被写进了《十诫》。英国是基督教主导的国家,当然不敢冒犯神谕,即使在如火如荼的工业革命时期,也会在周日打开资本主义的樊笼,放出瘦骨嶙峋的劳工和黑奴,让他们去教堂里做礼拜,这个仪式,一直保持了很多年。最近的这半个世纪,基督徒的人数大大锐减,而“用周日来休息”的传统,却顽强地维系了下来。但是商店周日开门的确也伴随着许多问题,商店雇主必须让员工在休假日上班,工会要求周日上班必须是员工自愿而且必须提高周日工资。对英国人而言,星期日上教堂的传统也随着商店周日营业而出现剧烈变化,年轻一代的英国人习惯商业化的生活,即使不买东西也要上街逛逛。教堂等宗教团体则反对将周日无限制地商业化,并提倡英国人回归传统,与家人共度一个星期唯一的休息日。商店周日开不开门、营不营业乍看之下也许只是小事一桩,但其背后牵扯的议题却是影响广泛而深入的,这种宗教传统与现代商业发展的碰撞,造就了英国这种周日“晚开门、早关门”的特殊景象。吃完饭,买了生活必需品,便开始了我们长达十日加两次自我核酸检测的居家隔离生活。
“垃圾桶趣事”
刚来这边,同住的一个小哥告诉我们这边扔垃圾很不方便,生活垃圾和可回收垃圾要分开,一周收生活垃圾,第二周收可回收垃圾,需要分别将装生活垃圾的黑色垃圾桶和装可回收垃圾的绿色垃圾桶放在门外等着专门人员上门来收,而且这项服务是要收费的。也就是说每种垃圾每隔两周才会有人来收走,而且就算垃圾桶满了,放在桶外面的垃圾也不会收走,只收放在桶内的垃圾。上周三亲自经历了收垃圾一事,因为房间内有人回国,留下许多垃圾,桶里根本放不下,只能用箱子装好放在黑色垃圾桶旁边,小哥说,只能祈求收垃圾的人收走,不然真的没办法处理。周三一大早我们就看到了整条街门口全是黑色垃圾桶的“壮景”,到了周三下午,我们的垃圾还是没有被收走,心里不禁有些嘀咕,直到周四早上,惊喜地发现门口的垃圾都被收走了,包括那两个大纸箱,我们才暗自高兴。不禁想到曾经在伦敦的宿舍里,只是将生活垃圾和可回收垃圾分类,也从来没有了解过英国的垃圾回收这么不方便,冬天还好,夏天温度高,这些生活垃圾经历两周高温的肆虐发出的味道多少会影响人的身心健康。在这种极不便利的垃圾回收模式下竟也没有发生一些流行疾病,又不得不感叹英国发达的垃圾处理系统。于此,我们才了解到为何英国各家各户门口都有很多垃圾桶。师门B曾经开玩笑说:“有这么多垃圾桶的都是大户人家”。
2013年英国环境部门曾公布了一份文件,在这份文件中英国官员承认,每年有1200万吨的分类垃圾出口到中国、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其中,运往中国的每年约为200万吨),而英国的每日垃圾倾倒量要高于任何一个欧盟国家,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发展中国家都扮演着发达国家“垃圾填埋场”的角色。虽然英国实行着最为严格的垃圾分类制度,但是两周一收的生活垃圾以及回想起伦敦街头随处可见的垃圾让人不免觉得这种垃圾回收制度的缺陷。(曾经一度不敢相信伦敦街头真的是垃圾横飞,远不像一个发达国家首都该有的样子,埃克塞特街头情况都要好于伦敦,但也不排除真的有英国人可以将垃圾分类做的很好,我们更需要取长补短。笔者曾经在伦敦留学时有幸去过一个homestay家庭过圣诞周末,接待我们的是一个年过五旬、身体倍棒、穿着十分优雅的白发奶奶,在她的家里笔者真正地体会到了英国人的日常,也体会到了英国垃圾分类的严格,也许是因为奶奶家后院有果树的原因,连吃剩的苹果核、土豆皮类似的厨余垃圾也会专门放在一个小桶里当做肥料埋在花园里。)中国致力改善国内环境并于2017年颁布关于禁止洋垃圾入境的新政策,随后开始在各大城市推行垃圾分类,现在学校里随处可见分类垃圾桶,这种推行环保的理念以及为环保贡献自己的力量值得推广也令人欣慰。
“隔离食记”
居家隔离期间受住宿条件限制,基本上是在房间内解决一切,吃饭就成了一个问题。初来乍到,厨具不齐全,前几天基本靠速食、面包、牛奶解决,直到有一天我的中国胃发出了抗议,于是网购买菜,开始施展厨艺。有一年留学经验的我做饭还是轻车熟路,虽然比较简单,但是比起速食,伙食质量简直是质的飞跃,喂饱了肚子,干什么都来了劲,隔离也不再那么枯燥,甚至还会想着下一顿做什么好吃的,果然民以食为天是再正确不过的了。
除了day2和day8投递核酸包我们基本上严格遵守隔离规定不出门。好不容易出门有了放风的机会,才发现这座城市真小,市中心基本只有一条街,从东走到西,但是该有的商店也基本较全。和伦敦最大的不同就是安静,除了市中心,人很少,天际线很低,房屋很低,空气很好,天很蓝。我们门口是一个长陡坡,我很喜欢站到马路中间拍照,低矮的房屋和路边的汽车,映衬着这座城市的烟火气。英国曾被留学生戏称为“除了伦敦都是村”,某app上的埃克塞特大学的留学生戏称埃克塞特为“埃村”。但相比于伦敦的繁华,我更喜欢埃克塞特这座小城的安逸和舒适。
我的十天居家隔离即将结束,我也将与我的国外导师见面,正式开启我的留学生活。这几天,我最大的改变就是心态上的改变。从一开始的不适应到现在的慢慢适应与习惯,才让我意识到人的适应性和抗压性是如此的强大。我相信,这种改变会一直伴随着我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我甚至有点迫不及待地想要开启我的新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