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6日-8日,中心主任李秉忠教授受邀参加了首都师范大学文明区划研究中心主办的“巴尔干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教育部、外交部、中联部等各部委,萨格勒布大学、北京大学等国内外高校,《光明日报》、新华社等媒体,《世界历史》等期刊共26家,涵盖国内外政界和学术界的共65名中外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

李秉忠教授在会上以“土耳其外交的总体框架:土耳其与国际体系的互动”为题,发表了演讲,强调奥斯曼帝国既是欧洲政治体系的分裂性因素,又是其必要的构成部分,奥斯曼帝国与欧洲政治体系的这一特征为现代土耳其共和国所继承。奥斯曼帝国时代,奥斯曼帝国与欧洲有极强的互动关系,通过战争和平衡外交等方式,助推了意大利半岛区域体系的形成(该体系是现代欧洲体系的雏形),很大程度上塑造了现代欧洲体系。奥斯曼帝国体系与欧洲体系相伴相生。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土耳其寻求英法友谊未果的情况下,贸然与德国绑在一起,加速了奥斯曼帝国的灭亡。其重大影响在于,自此结束了奥斯曼帝国体系在中东和巴尔干的存在,欧洲体系开始取而代之。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土耳其保持了某种积极中立的立场,在《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署之前,积极寻求与英法的合作,其后又周旋于苏联和德国之间,同时还要保持与英美的重要联系。欧洲体系已然转化为全球体系,土耳其特殊的地缘政治环境导致其必须长袖善舞,方能维护自身基本的利益,就此反映出国际格局的复杂和多变,以及土耳其外交抉择的困难程度和明智性。冷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继续,格局体系的僵硬性导致土耳其无法维持中立,土耳其国内政治中伊斯兰色彩的上升又为冷战加上了浓厚的宗教色彩。进入21世纪以来,土耳其外交某种程度上也体现出了世界格局的深刻变革,土耳其积极介入中东、巴尔干和中亚事务,甚至于游走于大国之间,并且不时批评当下国际格局的不合理性,就此保障自身在国际社会的存在感,服务于其内政和外交的需求。土耳其由于特殊的历史、宗教和地理位置,对于国际格局往往更为敏感,具有“春江水暖鸭先知”的特点。

大会期间,李秉忠教授还参加了文明区划研究中心建设座谈会。座谈会上中心主任梁占军教授介绍了文明区划研究中心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的规划。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院长钱乘旦教授介绍了北京大学的相关情况,并就文明区划研究中心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首都师范大学文明区划研究中心是2012年教育部批准建立的首批国别与区域研究基地之一,是一个以提供政策咨询和信息服务为主,同时兼及国别和区域基础研究的跨学科研究中心。首席专家为知名学者马细谱先生。